七、弘扬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软实力( 2021年03月02日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升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具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7.1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丰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内涵,将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力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

7.1.1发扬传承红色文化。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推动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和出版物创作生产,建设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形成红色文化宣教品牌、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深化长三角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提升上海红色文化的标识性和知名度。

7.1.2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全面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力弘扬和宣传工匠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和世博精神等,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凝聚向上、向善、向美力量。

7.1.3优化文化艺术作品原创生态。深化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机制改革,激发重点院校文化艺术创新创造活力,推广上海原创文化精品。加大扶持中小微文化艺术企业或团体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全面加强国内外优秀创新型青年文化艺术人才引育力度,优化文化艺术教育、经纪管理等专业人才建设机制,集聚更多文化名家和艺术大师。建立原创文化微补助机制,助力草根文化发展。打造灵动、交互的艺术家工作室、创意园区与社区,营造有利于各类艺术家发展的创作生活环境。

7.2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优化完善立体均衡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促进公共文化产品更丰富、配送更精准,提升文化惠民的供给水平和服务效能。

7.2.1深入推进文化体育惠民。实施基础文化设施更新与提升计划,鼓励建设综合性文化体育类设施,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共同建好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和休闲运动好去处。创新各级公共文化体育配送内容与模式,提升供需对接的全方位、精准化服务,大力支持各类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参与文体设施建设、经营文体活动,提升服务水平和供给效能。引导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立国有院团的公益演出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大力增加各类演出活动的公益场次,扩大面向各类人群的公益文化服务供给。因地制宜增加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

7.2.2优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坚持功能错位、优势互补,加快推进东西延伸、南北推进的重大文化设施布局。建成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市少儿图书馆新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上海越剧传习所,推进上海文学馆、上海马戏城中剧场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启动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建设,加强青龙镇遗址考古。建设乐高主题乐园、冰雪之星等旅游项目。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建成徐家汇体育公园、市民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上海自行车馆、久事国际马术中心。研究推动沪西工人文化宫等部分存量文化体育设施的更新和能级提升。

7.3构筑异彩纷呈的城市文化空间

推动文化元素为各类城市空间赋能,凸显文化地标独特魅力,激活公共空间文化活力,提升历史文化风貌新体验。

7.3.1实施文化赋能城市空间计划。以沿江岸线地区为重点,推进黄浦江文化创新带建设,注重提升独特文化优势,着力增强城市文化地标的辨识度。优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临港新片区文化设施布局,拓展延伸从淀山湖到滴水湖的城市东西文化轴。支持对公共空间实施文化微更新改造,在沿江沿河、社区园区商圈和绿地公园广场等,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休闲运动元素,打造一批公共文化运动新空间、打卡地。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鼓励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提供夜间服务,探索设立市民广泛参与的艺术节和音乐体育比赛,营造充满活力的城市氛围。

7.3.2焕发历史文化新风貌。围绕重现风貌、重塑功能,推进风貌保护分类评估甄别,形成多方参与、多方负责、多方受益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利用,推进向公众全面开放,开发更具历史、文化和科技元素的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线路,全面提升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的服务水平。完善工业遗存盘活开发利用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工业厂房为文化创意、文化艺术提供发展空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深入推进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鼓励社会力量和专业机构建立非遗传习所和传习点,支持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非遗品牌做精做强。

7.4扩大上海文化品牌影响力

发挥各类文化平台的集聚辐射效应,全方位塑造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提升上海文化品牌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力争成为全球标杆性文化节庆赛事等活动的重要地标。

7.4.1全方位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整合全媒体渠道,做强本土媒体传播能力,创新传播方式,以上海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人民外宣建设,构建针对性强、富有成效的上海国际传播工作机制。面向国内外全方位开展魅力上海城市形象立体传播推广,实施旅游宣传推广计划。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好上海外宣媒体矩阵,建强主流媒体海外网络传播阵地,加强聚合传播力度,提升上海国际传播能级,彰显上海国际城市形象和美誉度

7.4.2积极建设全球标杆性文化体育类活动品牌。放大顶级节展赛事活动效应,更好向世界传递上海声音、塑造上海形象。持续办好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等重大文化节庆活动,鼓励增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艺术赛事品牌,提升节庆内涵品质。办好世界赛艇锦标赛、国际足联世俱杯、亚足联亚洲杯以及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进一步提升上海马拉松等本土赛事品牌知名度。

7.5提升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能级

聚焦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领域,深入推进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两座城载体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提质增效、创新融合,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7.5.1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围绕关键技术构建数字化影视文化产业链,依托影视产业园区和重要节展,推进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持续办好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等品牌活动,助力上海建成千亿级规模艺术品交易市场,大力建设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扩大演艺大世界” “演艺新空间的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建设演绎国内外一流作品的名作首演地文化地标,加快引育形成驻演和独演品牌,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依托电竞资源集聚优势,大力吸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竞顶级赛事落沪,加快品牌建设和衍生品市场开发,建设电竞产业完整生态圈,力争在电竞领域形成世界级影响力,全力打造全球电竞之都。聚焦网生内容整合产业链,鼓励原创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培养一批新兴数字文化优势领军企业,着力建设网络文化产业高地。依托具有业界影响力的比赛和节展,在现代设计领域集聚顶尖资源,构建多元共赢的创意设计生态圈,深化建设创意设计产业高地。推动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化创意领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7.5.2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大众旅游、全域旅游,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提升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淀山湖旅游度假区、东平森林旅游度假区功能,推进金山滨海、宝山邮轮、环滴水湖等一批旅游度假区建设。围绕一江一河布局整合文旅资源,建设浦江旅游品牌和苏州河文化休闲带。开发水乡特色旅游项目。实施首展首秀计划,推动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艺术优势的本地品牌演艺节目,提升都市时尚消费旅游体验和服务品质,创建一批文化、商业、旅游、体育等融于一体的国家级现代都市旅游休闲区。

7.5.3全面推动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强化竞技体育科技

支撑,促进职业体育发展。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吸引国内外体育企业总部、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等落沪。充分挖掘时尚健身产业的消费潜力,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业,建设一批集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都市运动中心。推进体育装

备、场馆等向智能化升级,支持在线健身、网络赛事等新业态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优化健全各类俱乐部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着力培养一批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企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