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释放发展新动能( 2021年03月02日 )

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功能,按照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聚焦高知识密集、高集成度、高复杂性的产业链高端与核心环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全力打响上海品牌,在数字赋能、跨界融合、前沿突破、未来布局等方面占据发展主导权,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高端产业集群,努力保持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高端和新兴产业集群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5.1发挥三大产业引领作用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以国家战略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布局,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努力实现产业规模倍增,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三大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5.1.1增强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完备产业生态,加快建设张江实验室,加强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布局,构建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为主要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围绕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先进工艺、特色工艺产线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尽早达产,加快高端芯片设计、关键器件、核心装备材料、EDA设计工具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攻关突破,加强长三角产业链协作,逐步形成综合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带动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发展。

5.1.2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水平建设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和转化平台,组织实施应用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医融合,鼓励企业与高水平医院合作,建立医企融合示范基地,健全市级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功能,建立医企需求对接工作机制,加快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投入运营,加速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加大医保支持力度。加速产业链集聚发展,高标准规划打造以张江药谷为引领、临港新片区等为依托的“1+5+X”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布局,鼓励推广合同研发及生产等组织模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支持生物医药早期项目,争取国家政策和制度突破,把握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建设机遇,加快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上市。

5.1.3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以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和拓展应用场景为双引擎,建设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打造一批高水平开放协同平台,在智能芯片、智能软件、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持续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围绕制造、医疗、交通、教育、金融、城市管理等领域,形成更广泛的智能+”深度融合应用和技术迭代。持续办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5.1.4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结合上海产业基础和技术布局,针对一批代表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方向、尚存在一定不可预见性的重要领域,在第六代通信、下一代光子器件、脑机融合、氢能源、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新型海洋经济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与前瞻谋划,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5.2促进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

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突出集群发展理念,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在传承、创新和提升既有优势产业中,重点打造具备产业比较优势、制造服务交互融合、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

5.2.1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稳中提质加强5G融合应用,推动规模化部署,带动新一代通信设备产业发展。促进新型显示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超高清显示集聚区和“5G+8K”应用示范区。推动终端制造企业在产品形态、功能、商业模式上加强创新。加快智能传感器的规模化应用,加快建设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

5.2.2扩大生命健康产业多元优质供给加强智能诊疗产品及核心零部件的创新研发,推进智能可穿戴设备、健身运动器材、养老康复设备、健康管理设备等产品的质量优化,推广优质健康产品示范应用。大力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健康服务与互联网、养老康复、健身休闲、文化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能、精准、可定制的健康服务。

5.2.3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方向提升汽车产业特色优势和规模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着力优化汽车产品和服务结构。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形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及燃料电池电堆系统等关键总成的产业链条,加快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到2025年本地新能源汽车产值占汽车行业比重达到35%以上。打造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推进引领全国的智能汽车示范应用和试点运营,实现自动驾驶特定场景商业化运营试点。引导车企向全方位移动出行产品和服务综合供应商转型,打造智慧全出行链,延伸发展汽车金融、租赁等后市场服务。

5.2.4提升高端装备产业自主研发、制造与系统集成能力加强航空航天技术攻关及配套能力建设,加速民用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推动单通道飞机(C919)实现适航取证,扩大批产规模,加快新型支线飞机(ARJ21)批量生产和系列化改进改型,推进宽体客机(CR929)研制,加快培育本土大飞机产业链。推动商业航天加快发展,打造高可用、高可信、高精度的卫星应用及位置服务产业链。优化船舶海工装备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大型邮轮、LNG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高端客滚船、全自动化码头作业装备、海上油气开采加工平台、海洋牧场装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将长兴岛打造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支持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提升高端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核心技术水平。推动能源环保装备智慧、绿色、高效发展,打造一批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

5.2.5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约化、高端化和绿色化发展不断优化钢铁产业产品结构,发展短流程炼钢,重点增强汽车、海工、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高端钢铁产品的配套能力。优化石化产业链空间布局,支持向精细化、高端化延伸,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专用化学品等,扩大高端产品结构占比。加快超导材料、石墨烯、碳纤维、3D打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提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关键战略材料的综合保障能力。

5.2.6打造时尚高端的现代消费品产业。适应和引领新消费需求,推动服饰、轻工、食品等特色产业提高原创设计能力,改进工艺水平,强化供应链整合,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焕新轻工业历史经典品牌,力争在美妆护肤、珠宝首饰、运动用品、智能家居、时尚数码、适老及婴童等领域推出适应新生代消费群体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新锐品牌,将上海打造成为品牌荟萃、市场活跃、消费集聚、影响广泛的国际时尚之都、品牌之都。提升本市绿色食品认证率,促进绿色食品规模化发展。

5.3推动服务经济提质增能

以新兴技术为驱动,以商业模式创新和应用场景开放为牵引,以市场准入、行业监管、政策配套等规则体系创新为突破口,促进新兴服务繁荣壮大,推动传统服务提质升档,持续打响上海服务品牌。

5.3.1大力发展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为代表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地跨国企业和知名服务品牌,构建国际化高端专业服务体系。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支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形成独特服务模式和特色服务产品。加快推进国家级要素市场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探索便利化、高效率的跨境技术交易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和国际运营。提升专业服务发展能级,大力发展法律、财会、咨询、广告、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加快推动职业资格互认试点,开放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办好陆家嘴法治论坛、外滩金融法律论坛、上海国际广告节等活动,大力推进全球服务商计划,鼓励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体系。优化供应链管理,强化供应链标准建设,促进智慧供应链基础网络搭建。加快发展嵌入式物流、仓配一体化物流、第四方综合物流等现代物流服务,完善即时递送服务管理方式,打造具有全球辐射能级的国家物流枢纽,基本建成上海邮政快递国际枢纽中心。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企业向提供基于产品的服务转变,鼓励工程咨询、智能产品服务、创新设计、总集成总承包、信息增值等服务型制造业态加快发展。打造国际国内原创设计的首发地、优秀设计的产业转化高地,开展设计创新中心、设计引领示范企业创建,扩大上海设计100+”影响力,加快推进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

5.3.2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繁荣市场主体,鼓励发展养老、家政、教育培训等服务,以高质量供给带动高品质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创新和扩大养老产品服务供给,全面提升适老和养老产品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优质康复辅具等老年适用产品在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率先使用和推广。构建多层次家政服务供给体系,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病患陪护等综合性家庭服务,加强家政服务技能培训,构建行业信用监管体系,完善地方标准,推进家政产业化发展。做强做优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服务,引导教育服务规范创新。

5.4强化促进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

积极把握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的新趋势、新需求,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相结合、产业扶持与企业培育相结合,夯实产业链发展基础,强化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创新行业监管方式,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5.4.1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五基领域持续推进工业强基,加快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加大关键备件储备,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全球创新成果在本地孵化转化和应用。支持国产替代加大应用,集聚更多产业链供应链骨干企业,着重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隐形冠军,探索建立适用不同产业链特色的政策供给机制。

5.4.2构筑质量强市品牌高地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强化标准引领、法治保障、品牌诚信和资金支持,将四大品牌塑造成为响亮恒久的金字招牌和驰名中外的城市名片。积极扩大上海品牌认证影响力,形成以品牌发展增创质量优势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实施一批重点领域质量提升工程,强化中小企业质量提升精准帮扶。加快重点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为共性技术标准。全面提升上海标准国际化水平,促进质量基础共性技术能力和检验检测认证数据结果国际互认,参与国际技术标准规则制定。

5.4.3强化要素资源供给和服务保障。建设高品质园区载体,实施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工程,布局一批高能级专业化特色园区,推进一批重点园区整体转型升级。深化区区合作机制,推动园区共建、产业共育、利益共享,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融通发展。创新产业用地政策,合理确定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开展复合功能用地、节余分割等政策创新和试点,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优化环保评审准入制度,深化重点产业区域环评改革。加强金融人才支持,强化产融合作,加大产业基金支持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纾困基金作用,支持发展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工具。大力发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集聚造就一大批创新开拓的企业家人才队伍,面向一线引进培育工程服务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重振上海师傅品牌。强化招商引资统筹机制,按照企业跨区迁移机制,支持企业有序流动,用好重大项目首谈报备、招商信息流转等举措,引导全市范围招商引资良性竞争,形成市区街镇共促产业发展的合力。切实当好服务各类企业的店小二,更加注重向企业提供软服务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_页面_056.jpg

图1 “十四五”上海特色产业园区布局(首批)


Baidu
map